算24点是一种益智游戏,它以自己独具的数学魅力和丰富的内涵被的人们所热爱,这种游戏方式简单易学,能健脑益智,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数学活动。
为了增强学生的心算能力,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,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,4月1日上午,陈鹏老师在三年级开设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——《算“24点”》。
一、情景导入 激趣引新
以扑克牌中隐藏知识揭题,小扑克,大学问,分组竞赛的方式开启了今天的学习。
二、介绍规则 体会算法
由易到难,先从10张牌中选出2张算24点,自然过渡到用3张牌算24点。帮助学生建立解题模型(如“见3想8”,见“4想6”)。
三、新手上路 引导算法
根据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,并交流算法。陈老师先演示解题思路,再逐步退后,鼓励学生自主探索。
四、能手展示 尝试算法
该环节陈老师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任意拿出 3 张扑克牌,根据 3 张扑克牌上的数,用加、减、 乘、除法进行计算,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,算出得数是 24,并记录在计算本上,每人操作三次。让孩子初步感悟有的牌组是算不出24点的。
五、高手对决 提升算法
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高潮呈现,通过“必答题”“抢答题”“选答题”让争星活动的氛围达到顶点,孩子们参与其中,尝试不一样的算法,在竞争中内化算法。
六、大显身手 交流算法
在学生充分掌握算法之后,陈老师设计了活动二:四人一组,每人从自己的牌中任意拿出一张,谁先算得 24,牌就归谁,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 24,就换牌再算。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。
七、建构生成 回顾反思
回顾算“24 点”的活动过程,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牌都可以算 24 点;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法。
课后,组内数学老师都参与了评课,认为陈老师这节课以游戏为媒介,将枯燥的计算转化为生动的思维训练,充分体现“做种学”理念。同时,大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,如在课堂上教师评价语可以更加多元,过渡语使用上可以再自然一些。
教无止境,每一次观课都是一次成长,不仅在于改进一节课、优化一个环节,更在于通过持续、系统的教学对话,推动教师从“孤勇者”走向“共研者”,让课堂在集体智慧的滋养中不断迭代。
教育不是一场独奏,而是一曲交响。每周观课议课,正是我们教育者共同谱写的成长乐章。
陈老师上课风采
学生小组活动
老师们集体观课议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