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_附近100块上门4个小时_附近初中生联系方式

当前位置   首页 >> 学部新闻 >> 南门街初中

【校家社共育】以文化人,以馆铸魂,以行践知——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活动 构建全域育人新格局

  点击数:   发布日期: 2025-03-07    作者: 张远影 图片:初一年级部 审核:张舒 邓云珠

为深化“大思政课”建设,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创新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系列活动,活动以“红色教育少年行,传统文化润心田”为主题,以红色教育培根铸魂,以传统文化启智润心。活动依托扬州本土资源,通过校馆融合、跨学科实践、非遗体验等形式,构建“小课堂”与“大时代”同频共振的育人新格局,探索校馆协同的思政教育新实践。

 

行前教育.jpg

出发2.jpg

出发1.jpg

行走的课堂1.jpg


一、寻访红色印记,厚植家国情怀

(一)赓续红色血脉,先烈之志铭记

学生通过实地探访江上青烈士生平事迹,沉浸式学习革命精神。馆内陈列的烈士诗作《饿是武器》《卢沟晓月》等,展现了其“家国灾难除”的赤子情怀与革命斗志。学生们驻足凝视展品,聆听讲解,深刻体会到先烈“为理想抛头颅、洒热血”的坚定信念。活动中,树人学校的学生以红色诗词诵读、历史场景还原、互动研讨等方式,感悟烈士“碧血映丹心”的报国情怀,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


(二)共筑责任担当,校家社协同育人

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扬州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基地以“运河思政·百校百馆”项目为依托,打造家校社共育新范式。不仅涵盖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中心、扬州市生命安全与健康体验教育中心及扬州教育党建展示中心。树人学校的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协同育人故事、学习生命安全知识、明晰党建发展脉络,树立正确价值观,增强社会责任感。


 

二、浸润家风文化,涵养廉洁品格

(一)探访毓贤尚廉,润泽清风正气

仁丰里,得名于《论语》“里仁为美”,曾是扬州贤臣廉吏、文化名流的栖居之地。在“毓贤尚廉”展示馆内,隋唐文脉的《昭明文选》、岳飞旌忠寺的忠义传说、史可法“我史督师也”的凛然气节,通过3D影像与数字展陈生动再现,让学子们沉浸于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精神长卷。学生们驻足于“曹李治学”展区,感受清代陈氏“父子传胪”的勤勉家风;在沉浸式影院里,与先贤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,体悟“崇善尚廉”不仅是历史回响,更是时代召唤。



(二)寻访阮元家庙,传承家国情怀

步入阮元家庙,古木参天,碑石肃立。学生们驻足于“一代名儒,三朝阁老,九省疆臣”的展板前,聆听讲解员讲述阮元“为官清廉、治学严谨”的生平。展厅内,泛黄的家书手稿、斑驳的匾额楹联,无声诉说着阮氏家族“诗书传家、崇文重教”的基因密码。学生们轻抚展柜,仿佛触摸到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。移步扬州家风展示馆,光影交错间,历代名门望族的家规家训跃然眼前。从谢安的“静以修身”到朱自清的“自清”风骨,从王氏父子的“训诂传家”到盛氏三杰的“青山家训”,学生们在展品前凝神细读。互动环节中,同学们争相分享自家故事:有的讲述祖辈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”的勤俭,有的提及父母“诚信待人、知恩图报”的叮嘱。朴素的话语里,流淌着中华家风的生生不息。


 

三、非遗实践赋能,点亮文化自信

行走的思政课堂结合非遗实践课程,树人学校学生通过亲手实践,将非遗技艺与劳动教育结合,深化对“扬州工”精神的理解,助力运河文化焕发新活力。树人学校的非遗实践课堂里,盆景的苍劲、茶香的氤氲、水墨的淋漓、篆刻的铿锵、珐琅的璀璨、螺钿的斑斓——六种非遗技艺如星河倾泻,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灵动,化作少年指尖的跃动。

(一)一木一景,盆景里藏山河

扬派盆景的课堂上,学生们手持剪刀,凝神修剪枝叶,仿佛在方寸陶盆中雕琢微缩的天地。枝干的虬曲盘桓、叶片的疏密错落,皆需遵循“一寸三弯”的古法。老桩新芽的对比间,学生们体悟“缩龙成寸”的哲学,更在老师“以形写意”的引导下,将自然山水凝练为案头的诗意。



(二)一壶一盏,茶香中品岁月

茶艺室内,铜壶煮水的咕嘟声与竹勺分茶的清响交织成韵。学生们从温杯、投茶到“凤凰三点头”的注水,动作轻柔如抚琴。碧螺春的嫩芽在琉璃盏中舒展,茶烟袅袅间,老师讲述陆羽《茶经》的典故,让少年们从茶汤的苦涩回甘中,读懂“和敬清寂”的东方智慧。


茶艺8.JPG


(三)一笔一墨,丹青间绘乾坤

宣纸铺展,松烟墨香弥漫。中国画课堂上,学生们以羊毫蘸取赭石、花青,或皴擦山石的肌理,或点染梅花的清雅。老师以“墨分五色”为引,示范如何以水为媒,让黑白灰的层次晕染出烟雨江南的朦胧。一幅未干的《青山叠翠图》旁,少年提笔题跋,墨迹淋漓间,是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传承。



(四)一刀一石,篆刻中刻春秋

篆刻教室内,金石之声清脆如磬。学生们俯身于青田石上,执刀如笔,逆锋推刻。从印稿反写到冲切刀法的转换,方寸印面渐显“金石永寿”的浑厚。一枚“知行合一”的朱文小印诞生时,少年轻呵印泥,钤于素笺,红白相映间,千年篆刻的“方寸气象”跃然纸上。


篆刻5.JPG


(五)一丝一彩,珐琅上秀斑斓

掐丝珐琅工作台前,铜丝与釉彩交织成画。学生们屏息捻起金丝,沿敦煌藻井纹样弯折勾勒,细如发丝的线条蜿蜒成九色鹿的灵动、飞天衣袂的飘逸。点蓝时,孔雀蓝、朱砂红等矿物釉料被填入丝隙,彩铲轻磕的叮咚声里,学生们指尖翻飞中,一朵郁金香栩栩如生。正如非遗传承人所言:“掐丝是骨架,釉彩是魂魄”。



(六)一贝一光,螺钿中嵌星河

螺钿工艺课上,贝母的虹彩在指尖流转。学生们将打磨至蝉翼般纤薄的螺片,镶嵌于浅金胎底,制成胸针或发簪。牙签蘸胶、镊子填色的动作需极尽耐心,贝壳的天然纹理在UV胶下凝固成海浪或星云的纹样。光影变幻间,一件螺钿蝴蝶胸针泛起虹晕,恰如“螺钿妆成翡翠光”的古诗再现。

 

螺钿2.JPG


从盆景的“咫尺山林”到螺钿的“贝影流光”,树人学子以手抵心,在非遗的江河中撷取浪花。这些课堂不仅是技艺的传习,更是一场文化的溯源——少年们以青春为火,煅烧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窑变,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的胎体上,绽放出灼灼其华的生命力。正如校训所言:“毓致教育,陪伴成长”,树人学校正以非遗为舟,载着少年驶向文化自信的星辰大海。


四、跨学科协同育人,拓展思政边界

 

打破学科壁垒,构建“运河思政”融合课堂。此次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活动,是树人学校响应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的创新实践,具有三重深意——

第一,铸魂育人,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。通过家校社三方资源整合,将红色场馆、文化街区、非遗工坊转化为育人阵地,打破传统课堂边界,实现教育场域的全域延伸。

第二,文化赋能,厚植家国情怀根基。以扬州本土文化为纽带,让学生在红色教育中坚定信仰,在家风传承中涵养品格,在非遗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,筑牢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精神底色。

第三,实践创新,打造思政教育新范式。通过“行走+沉浸”“学科+实践”的融合模式,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互动,为全国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提供鲜活样本。

 

行走中育人,实践中成长。树人学校以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为载体,将红色基因、传统文化、非遗技艺融入育人实践,推动“以文化人、以馆铸魂、以行践知”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。未来,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将继续深化校馆合作,让思政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焕发生机,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备案编号:苏ICP备10012540号 扬州 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版权所有 地址:江苏省扬州市南门街82号
Copyright ShuRen School Of YangZhou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GroupAll Rights Reserved
扬州树人学校网管中心 邮政编码 :225001

?